Recent Posts



Peter Van Hoesen(以下用PVH簡稱),一位紮根於比利時的DJ、製作人、廠牌主理人、聲響設計師及當代舞蹈和劇場作曲家,遊走在多樣聲音藝術領域的經歷讓PVH累積了深厚的創作基礎,使得他在techno樂界樹立了獨備一格的個人聲響風格。

PVH在十一歲時看到電視上的比利時八零年代電子樂團Telex演出後,便萌生了對電子音樂的興趣。之後他獲得生平第一個樂器—Kawai 牌電子風琴,具有內建的節奏程式和簡單的電子鼓機,開啟了他的音樂生涯。玩了一陣子後,PVH轉而擔任樂團的貝斯手約五、六年之久。

八零年代中到末期,當acid house尚未襲捲歐陸,比利時的舞池興起一股New Beat的風潮,而New Beat對低音的強調風格深深吸引了PVH。當New Beat式微後,PVH接觸到了底特律techno。對PVH來說,底特律techno潛藏著強大的力量,不僅與New Beat同樣著重低音聲線,還具備了獨特的放克元素,「彷彿如一個啟示般的時刻,一切的旅程就此展開」。

九零年代初期,比利時成為歐陸電子音樂的重鎮,PVH參與了許多的派對,也和朋友一同舉辦活動;而PVH也受到當時正時興的硬式techno的洗禮。

後來受到德國科隆興起的glitchy minimalism影響,PVH於1998年成立Foton Records,作為發行實驗電子音樂的廠牌,並以Object和Vanno等化名發行作品。爾後PVH與布魯塞爾的視覺及表演藝術社群建立緊密連結,一同合作創作聲音—視覺裝置之作品,因此聲響與影像之間如何連結,並且如何在一個空間中與空間產生效應,在這段期間開始成為PVH的興趣所在。

2002到2006年之間是Foton Records運作最活躍的時期,PVH在這期間曾參與舉辦稱作Horizontal / Vertical nights的活動,活動的前半段以偏聆聽性的音樂為主,會讓聽眾「水平地」躺在軟墊上,四個喇叭放在四個角落,讓聽眾在空間裡被聲響所「捕捉」;接著活動的後半段則會將軟墊收起,播放舞池取向的音樂,讓聽眾「垂直地」起身跳舞,在一夜中體驗不同的狀態。


後來PVH為了專心進行創作,而大環境對這類實驗性質活動的資助也逐漸減少的情況下,PVH便逐漸淡出,於2005到2006年開始重新進行創作,遊走嘗試於各種音樂風格—breaks、bass、dubstep—之中,但始終不甚滿意。最後他試問自己心之所在,而答案是回到他的根源—techno。但過往的經歷和各種風格的探索,則成為PVH在創作個人獨特的techno聲響時的豐富資產。

PVH認為他感興趣的techno,與過去影響他的New Beat及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的EBM有其共同的元素,在於堅持剝除過多的聲響層次、減少旋律的鋪陳,以較為純粹的低音和大鼓(kick drum)構成的穩健節奏(groove)來推動樂曲,但又能從細微的聲響變化之中感受到樂曲的行進感。彷彿什麼也沒發生和變化,但一切都在持續創造和前進中。

2006年,PVH在德國廠牌Lan Muzic發行他的第一張techno EP—Increments。到了2008年,PVH在布魯塞爾成立了個人廠牌—Time To Express,附屬於過去原先的Foton Records之下。從Time To Express的介紹詞中,我們可以發現PVH對作品中蘊含的低音聲響和空間感之堅持:

“To evoke the 6 am feeling of a jackin’, bass-heavy warehouse marathon. Strobes flash, your chest is rattling, salty sweat burns your eyes and you yearn for more …

“The releases on Time To Express yearn for playback in cavernous, sweaty spaces, where throbbing bass and deep heartbeats collide.”

(「喚起你在一場充盈著沉重低音的倉庫派對馬拉松的清晨六點感受。燈光閃爍,你的胸膛嘎嘎作響,鹹濕的汗水燒灼了你的雙眼,而你仍渴望更多…

「Time To Express發行的作品亟欲重現一個幽深且汗水淋漓的空間,那裡震耳欲聾的低音和每一下的心跳彼此共振撞擊著。」)


2008至2009年PVH陸續推出自己的EP作品,獨特的個人聲響攫取了全球techno樂界的關注。PVH如此形容自己的作品概念:

「我發現我永遠都在強調回歸低音的重要性。我透過轟隆作響的低音聲線和深沉的大鼓聲,扮演著低音的操演者;此外,我的作品也蘊含著『髒汙』的要素,我深受不完美的吸引,經常在作品裡添加嘶嘶作響的噪音,營造一種粗糙的感受;最後,既然我所創作的是techno,對節奏的關注當然是不可或缺的。」

雖然PVH創作的是techno,但他的作品除了既有的techno概念之外,仍可感受到豐富的實驗性元素,特別是他在作品中經常加入許多閃現而不對稱的聲響,或是精心設計的樂曲段落裡,各式聲響不僅規律現身也會隨時變異變奏,讓樂曲聆聽起來不拘泥在規則的loop之中,能更明顯感受到樂曲的推進感。我們可以從幾首PVH的作品來體驗一下他的風格:

   
穩健的鼓聲搭配著彷彿工廠機械敲擊的金屬聲響,構成了此曲的低音結構,冰冷的金屬聲響感覺向偌大空洞的空間四周擴散迴響著,營造出一股極其灰暗不安的感受;但曲末加入的一絲粗糙高音則扭轉了原先的氛圍,帶來了些許的溫暖感受。

   
起頭四處閃現雜訊,而後陸續加入之狡黠俏皮的跳躍聲符,是PVH的招牌聲響,經常在其他低音飽滿厚重的作品中不時現身,帶來活潑輕盈的感受,也扮演樂曲中平衡低音的角色。

   
粗野的低音隆隆作響,替代了缺席的固定厚實節奏,讓樂曲帶有一種不安定而持續變動的感覺,此曲帶有更為濃厚的實驗感。


2010年PVH推出了醞釀多時的個人專輯《Entropic City》。在發想專輯的概念時,他表示他不希望創作一張可以將個別樂曲拆成一張張EP發行的作品集,而希望讓整張專輯有敘述一個故事的感覺,其中會參雜一些節奏較慢、較不那麼「跳舞」的曲子,但依舊保有過去作品的氛圍和聲響效果。專輯發行之後,廣受好評,PVH成功地完成了一張完整的專輯,其中有如〈Terminal〉、〈Quartz#1〉和〈Defense Against The Self〉偏舞池取向的精彩作品,也有氣勢萬張的開場曲〈Into Entropy〉和慢節奏的實驗曲〈Testing A Simulacrum〉,但皆承續了過往作品的內涵。

(完整專輯《Entropic City》試聽)


近來PVH將他的演出形式從類比的唱盤轉向數位操作,他表示他意識到他要mix的是音樂,不是唱片;他所追求的不再是操玩音樂的技巧,而在實踐聲響和節奏的形塑,就如他創作自己作品的概念般。數位化提供PVH更大的自由度將多層次的聲響加以疊合和重組,他也經常會併用電子鼓機,能更即時地於演出現場充實聲響的豐富度。

至於音樂的呈現上,他理想的DJ set能長達三個小時以上,從深沉、緩慢節奏的techno出發,逐漸加快節奏和力道但依舊表現抽象的techno,以完整地表達出所要營造的情緒和氛圍。

(PVH 今年二月於柏林Berghain舞廳四小時DJ set現場實錄)


「聲響是一個空間的事件。」PVH如此表示,而深受PVH信賴的Funktion One音響系統,最能夠完美呈現出techno聲響的空間感。PVH曾為了在世界頂尖的techno舞廳—柏林的Berghain—演出他的live set,連續三個周末前往Berghain聆聽Funktion One音響系統的品質,以追求最佳的演出水準;而PVH自2008年起即年年參與演出的日本Labyrinth Festival,同樣採用Funktion One音響系統,讓PVH能夠盡情揮灑他的音樂才華。

2011年5月7日,PVH即將前來登台演出,透過Funktion One音響系統展現他強勁低音的techno聲響與精心雕琢的音樂—空間氛圍。酷嗜聲響美學的人,請務必把握這千載難逢的美妙時刻。



PVH作品列表


延伸閱讀:

RA–Peter Van Hoesen: Bass invader

Mindgames–Peter Van Hoesen and Donato Dozzy interviews

LWE Podcast 25: Peter Van Hoesen

前往活動

by Psychiatrist

2011年4月15日

HOT TOPIC

LINE @ SPECIES RECORDS

好友人數

有種電子報 ∣ Newsletter

    輸入你的Email:

A-DAO TECHNO MIX

有種唱片行SPECIES RECORDS